2025新型储能:政策护航长时储能技术,地方破解落地难题

分类:前沿资讯

 - 作者:中和储能

 - 发布时间:2025-03-20

【概要描述】在“双碳”目标与“十四五”收官之年的双重驱动下,新型储能产业正加速从政策蓝图迈向规模化实践

2025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不仅是检验我国能源转型成效的关键窗口,更是新型储能技术从示范试点迈向规模化、商业化应用的重要跨越节点。今年初以来,国家与地方政策协同发力,以顶层设计锚定方向、以地方实践破解难题,为新型储能产业跨越式发展铺就坚实路径:

国家层面:在2025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强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新型储能”列为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并强调其作为国家能源战略转型的重要支撑作用。这一政策导向不仅延续了2024年提出的“发展新型储能”战略,更标志着我国新能源领域顶层设计的进一步深化。

2月27日,国家能源局正式印发《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全年能源工作划定了清晰的路线图,并为新型储能产业注入了强心剂。这份文件从市场机制、技术攻关、产业生态等多个维度释放了积极信号,《指导意见》着重指出要强化能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特别强调将“长时储能”列为技术攻关重点并首次提出前瞻性布局新兴技术。储能时长和效率一直是限制储能行业大规模应用的关键瓶颈,长时储能技术若能取得重大进展,将有效解决当前4小时以下短时储能难以匹配风光波动性、季节性缺电等问题。

3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政策宣贯会。会议指出,新型储能制造业作为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新兴领域,是推动新能源高效开发利用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锂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大规模压缩空气等储能技术全球领先,新型储能累计装机量连续3年实现翻倍增长,为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作出了积极贡献。

地方层面:2月20日,四川省发改委印发《四川省新型储能电站安全管理工作导则(暂行)》。对于设备选型,文件提出:严格设备把关,坚持质量第一,要根据相关技术要求,优选安全、可靠、环保的产品。鼓励在特大城市、中心城市布局的新型储能电站采用钒液流电池等安全水平较高的技术路线,并强调要加强并网验收,杜绝“带病并网”。

35日,山东省能源局印发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实施细则的通知。文件提出,鼓励配置长时储能,一体化项目的储能配置比例、时长应与负荷特性、新能源规模等相匹配,按照科学合理的容量规模比例及时长配置。

3月12日,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发布了《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关于加快新型储能建设的通知》,提出建立动态调节的容量补偿机制。该机制采用灵活的补偿标准,执行"一年一定"原则,标准确定后持续生效10年。其中,2025年6月30日前开工并于当年底实现实质性投产的项目,补偿标准定为0.35元/千瓦时针对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等建设周期较长的独立新型储能电站,允许采用实质性投产前一年度的补偿标准。

在“双碳”目标与“十四五”收官之年的双重驱动下,新型储能产业正加速从政策蓝图迈向规模化实践。国家层面通过强化长时储能技术攻关、完善市场机制,为行业注入确定性;地方政策则以安全规范、补偿机制等差异化创新,破解落地难题。在这场能源转型的攻坚战中,中和储能始终锚定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目标,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作为全球领先的液流电池关键材料与设备研发制造商,自成立之初便聚焦行业痛点,构建了从新型电解液研发、非氟离子膜创新,到高性能电堆生产、系统集成的完整自主技术体系,持续降低液流电池初装成本,以“长时间、低成本、更安全”的全链条解决方案,为大规模储能场景提供可靠支撑。

产品系列:
非氟离子交换膜
LAB系列研发示范装置
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BMS
储能系统度电成本计算器NeLCOS®

更多阅读:
中和储能成功交付欧洲项目,迈向全球能源市场新高地
国网能源研究院:全钒液流电池隔膜难题实现突破
液流电池用离子交换膜的国产化及非氟化进展
消防救援局:锂电池热失控不可避免、灭火救援难题未有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