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I膜在200mA/cm2电密下实现>80%的能量效率

分类:前沿资讯

 - 作者:中和储能

 - 发布时间:2024-12-23

【概要描述】本工作探讨了聚苯并咪唑(PBI)膜的分子相互作用调节对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VRFB)能量效率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新策略以提高PBI膜的质子导电性。

研究背景

研究问题:中南大学与中和储能合作致力于实现非氟离子交换膜的产业化。本工作探讨了聚苯并咪唑(PBI)膜的分子相互作用调节对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VRFB)能量效率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新策略以提高PBI膜的质子导电性。相关成果以“Regulating Molecular Interactions in Polybenzimidazole Membrane for Efficient Vanadium Redox Flow Battery”为题发表在ChemSusChem 上。

研究难点:传统的PBI膜由于其紧密结合的结构导致质子导电性差,限制了其在VRFB中的应用,如何有效放松膜结构以提高质子导电性是一个挑战。

关键论点

通过调节PBI膜内的分子相互作用,可以显著提高膜的质子导电性,达到3850%的提升。采用DMSO/水和酸处理的策略,可以有效切换膜内的相互作用,从而优化膜的性能。研究揭示了PBI膜的结构-性能关系,为VRFB膜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膜材料的选择和膜的物理化学特性上,而本文则通过调节分子相互作用的方式来改善膜的性能,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方法

本文提出了一种通过调节分子相互作用的策略来设计高性能PBI膜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膜的制备:采用DMSO/水混合溶液处理PBI膜,调节DMSO的比例以改变膜内的分子相互作用。通过实验发现,当DMSO的比例达到67mol%时,膜的质地显著变软,表现出胶状特性。
质子导电性测试:通过酸处理后,膜的质子导电性从1.9mScm−1提高至76.3mScm−1,验证了膜性能的显著提升。该过程的关键在于膜内氢键的形成与转变。公式如下:

分子相互作用分析: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电静势(ESP)等方法分析膜内分子相互作用的变化,揭示了DMSO与PBI分子之间的氢键形成。
理论模拟:采用分子动力学(MD)模拟分析DMSO比例变化对膜内分子相互作用的影响,发现E-PBI膜中主要的分子相互作用由范德华力转变为氢键。
实验设计
本文的实验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材料选择:聚苯并咪唑(PBI)粉末、DMSO、酸等材料的选择和处理,确保膜的制备过程符合实验要求;
膜的处理:膜浸泡在不同DMSO/水比例的混合溶液中24小时,随后进行酸处理,以实现膜内的质子化和相分离;
性能测试:通过对比E-PBI-H+膜与普通PBI膜和Nafion212膜的质子导电性、能量效率等进行测试,评估膜的实际应用潜力。实验结果显示E-PBI-H+膜的能量效率达到80.5%;
数据收集:收集不同DMSO比例下膜的液体吸收、膨胀比和质子导电性数据,分析其与膜内分子相互作用的关系。

结果与分析

本文的实验结果显示,通过调节分子相互作用的策略显著提高了PBI膜的性能:
1、质子导电性提升:E-PBI膜的质子导电性从1.9mScm−1提高到76.3mScm−1,超过了商业Nafion212膜的性能,验证了调节分子相互作用的有效性;
2、能量效率在200mAcm−2下,E-PBI-H+膜组装的VRFB实现了80.5%的能量效率,显著优于Nafion212的76.1%
3、稳定性测试:E-PBI-H+-VRFB在600个循环测试中保持高效率,显示出其良好的稳定性和低钒离子渗透性;
4、多孔结构的形成:酸处理后,E-PBI膜的孔隙率超过50%,为酸的引入提供了空间,进一步提高了质子导电性。
结论:本文通过调节聚苯并咪唑膜内的分子相互作用,成功设计出高性能的E-PBI-H+膜,显著提高了其质子导电性和能量效率。研究表明,当DMSO的比例达到67mol%时,膜的结构得到优化,质子导电性从1.9mScm−1提升至76.3mScm−1,该膜在VRFB中的应用展现出良好的性能和稳定性,为未来高性能膜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方向。

图片分析

图1:PBI膜内分子相互作用的变化


图1展示了不同DMSO比例下PBI膜中分子相互作用的变化,包括氢键模式和FT-IR光谱。随着DMSO比例的增加,PBI膜的分子相互作用由PBI分子间的氢键转变为DMSO与PBI分子之间的氢键。这种转变导致膜结构的放松,从而提高了质子导电性。FT-IR光谱的变化显示,DMSO的引入增强了膜的氢键相互作用,这为质子传导提供了更好的通道。

图2:E-PBI膜的凝聚力密度(CED)分析


图2展示了普通PBI与E-PBI膜中不同分子相互作用的比例,包括静电力和范德华力的贡献。E-PBI膜中静电力的比例显著增加,表明氢键相互作用在膜的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与膜的质子导电性提升相一致,因为氢键的增强有助于质子的迁移。动态模拟分析表明,DMSO与PBI之间的氢键强度较高,支持了DMSO在膜改性中的重要作用。

图3:膜的表面形貌和化学环境变化


图3展示了普通PBI膜与E-PBI-H+膜的表面形貌及其FT-IR光谱比较。E-PBI-H+膜的表面形貌显示出明显的多孔结构,这种结构为质子传递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有助于提高膜的质子导电性。FT-IR光谱比较显示,E-PBI-H+膜中DMSO的特征峰消失,表明DMSO已被酸处理去除,且膜中的咪唑环发生了质子化,进一步提升了膜的质子导电性。

图4:VRFB性能对比



图4展示了由Nafion212、E-PBI-H+和普通PBI-H+组装的VRFB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库仑效率(CE)、电压效率(VE)和能量效率(EE)的比较。E-PBI-H+膜组装的VRFB在各个电流密度下的CE和EE均显著高于Nafion212和普通PBI-H+,显示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越性能。这一结果验证了通过调节分子相互作用策略获得的E-PBI-H+膜在提高VRFB性能方面的有效性,表明其在清洁能源储存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图5:其他溶剂-非溶剂配方的效果

图5展示了不同溶剂-非溶剂配方(如DMSO/乙醇和DMF/水)处理的膜的液体吸收比例和质子导电性。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溶剂-非溶剂配方同样可以实现膜性能的优化,进一步验证了调节分子相互作用策略的广泛适用性。这为未来的膜材料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表明不同的溶剂组合可以有效地调节膜的微观结构和性能。

这些关键图表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方式展示了调节PBI膜内分子相互作用的有效性及其对膜性能的影响,强调了DMSO在膜改性中的重要作用,并为VRFB的高效能提供了实验依据。通过这些图表的分析,文章不仅揭示了膜的性能优化机制,也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产品系列:
非氟离子交换膜
LAB系列研发示范装置
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BMS
储能系统度电成本计算器NeLCOS®

更多阅读:
提高PBI膜离子电导率的方法综述
液流电池中离子交换膜的技术要求及发展方向
液流电池用离子交换膜的国产化及非氟化进展
聚苯并咪唑(PBI)膜在燃料电池里的应用进展
用于硫化物-铁氰化物液流电池的高效膜和电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