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门锂爆事故后,北京推动液流电池等高安全储能技术示范应用
分类:前沿资讯
- 作者:中和储能
- 发布时间:2024-11-22
【概要描述】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开《北京市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征求意见稿》,鼓励液流电池等高安全性储能技术路线和储能系统安全技术开展示范应用。
11月18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开《北京市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征求意见稿》。意见稿指出,稳妥推进新型储能多元化示范应用,在符合本市产业发展安全战略的前提下,在非人员密集区稳步推进相关应用场景。鼓励昌平区、房山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示范区围绕半固态/全固态电池、液流电池等高安全性储能技术路线和储能系统安全技术开展示范应用。
到2025年,新型技术创新能力全面提高,突破5-10项关键核心技术、关键材料和智能装备。在长时储能、储能安全、系统集成等领域建设一批中试平台,重点打造1个新型储能产业育新基地,引育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储能产业链龙头企业,新型储能产业营收超过600亿元。高安全、高可靠、高能效、长寿命、经济可行的新型储能产品供给能力持续提升。在新型储能产业示范区开展半固态/全固态电池、液流电池示范应用。推动新型储能在分布式新能源、超(快)充站、轨道交通、数据中心等场景实现应用,加快虚拟电厂建设。
推动新型储能多元化技术创新。在电化学储能领域,加快液流电池双极板材料设计、成形工艺研究、高功率电堆、大容量储能单元模组系统开发与验证,突破国产化膜和碳毡、碳布电极技术,推动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商业化应用。
文件提到,北京市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但同时面临一些问题,规模化电化学储能电池产线受能耗指标限制落地困难,技术成果就地转化产业配套不足;与新型储能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标准和商业模式仍需进一步完善,应用场景不够丰富;京津冀新型储能科技成果转化、产业优势互补、应用场景共建等方面尚未形成有效统筹等。
大红门事件之殇,电池本征安全防患于未“燃”
这是北京大红门事故以后,北京出台的第二份储能专项文件。2023年11月24日,北京经信局曾发布《北京市关于支持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若干措施》),对产业发展和落地项目提出了具体的资金奖励额度。综合两份文件可以发现,北京对液流电池产业的发展提到的支持和规划都相对更多,对储能的落地应用,还是比较谨慎。
“十四五”以来,国家层面将液流电池作为发展新型储能的重要技术路线之一,从顶层设计、技术创新、标准体系等多维度陆续出台了系列支持措施。2024年初,国家能源局公布了56个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其中,液流电池储能示范项目共9个,总规模超过900MW/4300MWh,主要涉及全钒液流电池、铁基液流电池、锌铁液流电池储能示范项目,后续将通过纳入国家重大项目库、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清单等方式给予支持。
“双碳”背景下,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液流电池研发投入,本征安全、大容量、低成本、长寿命的新型储能技术重点区域布局加速。当前,各地均在加大新型储能布局力度,根据禀赋不同,可分为三类:一是创新引导型,以北京、大连等地为代表。北京依托丰富的科研院所创新资源及大型能源央企聚集优势,在液流电池核心技术研发、关键材料国产化等方面领先全国,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等为代表的科研机构持续开展技术攻关,在重点领域加快突破,特别是在全钒液流电池方面,依托我国丰富的钒资源储备和产能(均为全球排名第一),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发展最为成熟的液流电池技术,技术发展国际领先,且电堆及关键原料已完全自主可控;二是资源引导型,以四川、河北承德、陕西、湖南等地为代表。依托丰富的钒资源,以上各地均提出加快发展钒电池储能,其中,四川出台了全国首个钒电池产业专项政策《促进钒电池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攀枝花市更提出要打造“中国钒电之都”;三是市场引导型,以上海、浙江、广东、江苏等地为代表,依托丰富的工商业储能市场需求,加快了液流电池产业布局。
液流电池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新型储能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使用水系电解液,无燃烧或爆炸风险,具有本征安全优势;容量和功率可解耦,可根据需求灵活配置;地理位置限制小,建设周期短,易于部署;储能时长越长,经济性越好等优势适用于各种对储能安全要求高的应用场景,例如:油燃气场站、化工厂园区、高速公路服务区、机场等。随着各技术路线的不断创新突破,产业生态也将不断完善,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液流电池降本空间和发展前景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