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硫化物的液流电池体系的发展综述

分类:前沿资讯

 - 作者:中和储能

 - 发布时间:2024-10-10

【概要描述】


文章概要

作为氧化还原液流电池家族的新兴方向,多硫化物液流电池具有相对较高的能量密度,氧化还原活性材料的化学成本极低的特点,在低成本、高效和高密度储能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然而特殊的溶液化学性质以及硫与长链和短链多硫化物之间的复杂转化导致了各种系统设计方案和复杂的反应机理。作者概述了多硫化物的溶液化学对PSRFB的能量密度影响,并且对应的溶液化学受其固有性质和与溶剂分子的相互作用支配,并可极大地影响系统设计和电池结构。


主要内容

在PSRFB中工作原理如下:


PSRFB系统有两大类:全液体系统和混合系统。对于全液体系统,电活性物质溶解在溶剂中以制成阳极电解液和阴极电解液,如图 1a所示 。许多有机溶剂被证明对多硫化物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如DOL/DME、DMSO和THF,可用作多硫化物反应的溶剂,而溶液化学和电位窗口高度依赖于多硫化物的固有性质及其与溶剂分子的相互作用

混合PSRFB可以有三个子类别:固体/液体(图1b)、半固体(图 1c)和液体/气体(图1d)形式。固体/液体体系中,锂或钠纯金属电极通常用作固体电极,该系统面临枝晶形成的问题。而液体电极的特点是多硫化物溶解在液体溶剂中,虽然能量密度随溶剂中多硫化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由于溶液粘度较高导致流动阻力较大,能量效率会降低,并且由于本体扩散缓慢或界面反应速率较慢,反应速率会降低。因此一些研究人员转向半固体系统,通过在多硫化物溶液中使用导电材料,实现整个液流电池电活性区内具有高度分布的电化学反应性。


容量和理论能量密度由S2-n物种之间的反应决定。以锂-多硫化物液流电池为例(表 4),实际能量密度取决于所使用的多硫化物转化反应和体系中可溶性多硫化物的浓度,而溶液中多硫化物的浓度也会影响转化反应和不同多硫化物的溶解度。
作者随后详细概述了水系多硫化物液流电池。溴-多硫化物液流电池最早由Remick等人于1983年报道。在放电过程中,短链多硫化物和硫化物溶液被泵入阳极半电池,氧化为高链多硫化物。对于阴极反应,溴被还原为溴化物,Na+离子进行电荷补偿。


为了缓解多硫化物/硫化物反应动力学缓慢的问题,碳电极上涂有镍或钴,因为金属涂层碳毡电极比未涂层电极表现出更好的性能。然而,金属涂层碳电极仅在初始短期循环中表现出改善的电化学性能,在40 mA / cm2下能量效率超过80%,经过约50次循环后,观察到明显的容量衰减,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金属涂层碳毡电极中硫的过度积累。在许多系统(例如Li-S电池)中,多硫化物,硫化物和硫之间的转化反应难以控制,形成元素硫的不可逆转化反应会导致容量损失和质量传输阻力增加。最近,多个研究小组报道了多硫化物/碘化物液流电池。图2中 ,溶解度较高的KI和K2S2分别用作阴极电解液和阳极电解液中的氧化还原活性物质,估计理论能量密度高达~85.4Wh/L。在实验室原型中,全液态PSRFB的能量密度为∼43.1 Wh/L,化学成本低至$85.4 kW/h,通过使用4 M KI-3M K2S2,电池在最初50次循环中可以在15mA/cm2的电流密度下保持稳定的性能,库仑效率高达97%,但PSRFB的水性体系仍然面临着稳定循环和多硫化物反应控制的问题。

 作者深入概述了固液混合PSRFB。锂-多硫化物氧化还原液流电池利用了锂金属负极的高能量密度和液流电池的可扩展结构,具有化学成本低和多硫化物溶解性高的特点。长链多硫化物通常溶解在有机溶剂(例如DOL/DME、THF和DMSO)中形成阴极电解液,而短链硫化锂的沉淀通常会导致活性材料的损失和长期循环过程中的容量衰减Cui研究小组报道了一种无膜混合PSRFB,其中非水溶剂中的长链多硫化物作为阴极电解液,锂金属作为负极,如图 3所示。通过控制Li2S8和Li2S4之间的循环反应,双电子反应通过使用窄电压窗口,避免了与Li2S2/Li2S短链多硫化物相关的沉淀问题,显示出97 Wh/kg和108 Wh/L的高能量密度。由于锂阳极被电解质中的LiNO3添加剂很好地钝化,与多硫化物相关的穿梭效应得到缓解,多硫化物浓度低的电池显示出超过200次循环的稳定循环,而多硫化物浓度较高的电池显示出明显的容量衰减


有研究者也开发了一种以短链锂多硫化物为氧化还原活性物质的水性体系。为了保护锂金属阳极不与水性阴极电解液接触,使用了LISICON陶瓷膜(LATP),利用短链锂硫化物在水溶液(>5 M)中的高溶解度,所展示的电池具有387 Wh/L的高能量密度。LATP固态电解质的应用抑制了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但LATP在与金属锂阳极直接接触时不稳定,因此通常需要多层固体电解质或液体电解质来稳定界面。

作者对半固态混合PSRFB也进行了介绍。Chiang等人最早提出半固体液流电池的概念,并使用可流动的氧化还原活性材料悬浮液作为液流电池电极(图 4),发现可以显著提高液流电池的能量密度,并充分利用氧化还原活性物质在溶液中的溶解度极限。Chiang等人报道了由悬浮在电解质溶液中的固体活性锂离子材料(如LiFePO4、LiNi0.5Mn1.5O4或LiCoO2)组成的半固体电极,可以通过将导电纳米材料引入多硫化物溶液中来提高多硫化物氧化还原物质的反应速率。此外,Chiang研究小组报道了一种非水系PSRFB,其中纳米级导电颗粒与多硫化物溶液混合,形成具有嵌入式集流体网络的可流动电极。多硫化物正极电解液表现出更高的电化学活性,在平均电压为1.9 V时实现了600 mAh/g的高可逆容量。然而,在锂/多硫化物悬浮液电池中,在2.55–2.00 V之间循环多硫化物悬浮液时,10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仅为56%。当在包括Li2S沉淀区域的1.90–2.50 V之间循环时,实现了1200 mAh/g的高初始比容量,但观察到更快的容量衰减,100次循环后仅为610 mAh/g。

最近,Li课题组报道了一种半固态混合Na-S液流电池,该电池利用熔融的钠金属作为阳极、β''-Al2O3作为膜、可流动的硫基悬浮液作为阴极液(图 5)。与现有的高温Na-S电池不同,该液流电池通过控制电源堆和储罐的不同工作温度来解耦热管理系统。为了提高阴极液的导电性并促进氧化还原反应,在TEGDME溶液中加入了2 vol% Ketjen和1 M NaI,在低放电电流密度下,获得了约864 mA h/g的高存储容量,远高于传统的高温Na-S电池。当Na-S液流电池在150 °C下以0.5 mA电流密度在1至2.5 V之间循环时,可逆容量在第一个循环中达到705 mA h/g,但在55个循环后容量衰减迅速至约484 mA h/g。该系统成本估计在50-100美元/千瓦时之间,非常有望实现 DOE 设定的成本目标。


最后作者介绍了液气混合PSRFB。受燃料电池启发,1994年提出了钒-空气RFB,以进一步降低液流电池的重量和尺寸,通过利用2 MH2SO4中的1.2 MV2(SO4)3作为阳极电解液,并使用基于IrO2的催化剂的双功能阴极,但该电池的能量效率仅为41.6 %,循环寿命较短,其效率低和容量衰减快主要是由于活性材料的损失、集流体腐蚀和交叉效应。最近,氧还原反应(ORR)和氧析出反应(OER)也被引入到含水硫体系中,多硫化物和含氧/充气盐溶液分别用作阳极电解液和阴极电解液(图 6)。


结论与展望

基于多硫化物的氧化还原液流电池在电网大规模储能应用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与传统的全液体液流电池系统相比,包括固-液、半固体和液-气体系在内的混合系统可以通过使用悬浮液或金属电极来潜在地提高系统能量密度并降低成本。同时,由于引入了新形式的反应物,混合液流电池系统也面临着新的设计挑战。对于电化学性能,PSRFB系统中的可逆性、长期稳定性以及廉价组分(包括氧化还原对、离子选择性膜和溶剂)的集成仍需要基础理解和进一步发展。


更多内容:

超低成本的长时储能硫-空气电池技术

高能量、低成本的多硫化物/碘化物液流电池

中性多硫化物/铁氰化物氧化还原液流电池

通过普鲁士蓝固体提升能量密度的硫铁液流电池

用于硫铁电池的连续离子层吸附和反应沉积的硫化铜电催化剂